父母在等我们道谢,我们在等父母道歉

中国式家庭最大的悲剧,就是父母满口是爱,孩子却满身伤害。那些批评、打压没有带来他们想要的坚强勇敢,反而产生了自卑敏感。于是,很多年后,父母在等我们道谢,而我们却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。——by

圈姐

父母在等我们道谢,我们在等父母道歉

作者:晚妆出处:心灵的圈子

父母在等我们道谢,我们在等父母道歉

昨天夜里,一位很久没有联系的写手朋友忽然找我聊心,说她和自己的父母大吵了一架。

原因很狗血,她在自己的粉丝团上写了一篇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,结果被她的父母看到了,直接打电话过来一通臭骂,说她不孝,故意抹黑他们,还说她没良心,不知好歹,给他们丢人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其实她那篇文章我看过,真的是站在了很客观的角度,分析自己的童年经历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性格和做事风格。

包括她小时候报名参加学校里的唱歌比赛,高高兴兴地告诉她母亲,结果却得到一句:“你唱成这样还参加比赛啊?能赢吗?还是别丢人了。”

就因为这句话,她第二天就退出比赛。并且从此以后,哪怕平时唱的再好,只要有人在,她就会紧张到浑身发抖,不断跑调。

她说:“我真的没有想要抹黑他们,我写的一切都是事实。我很感恩他们对我的好,但我同样也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对我造成的伤害,我也希望能从他们口中听到一句对不起。只可惜,他们永远只会觉得是我没良心。”

父母在等我们道谢,可是我们却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。这是多少人心中难以平息的痛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有时候我也会想,原生家庭这一理念如此风靡的原因,或许就是因为大家等那份道歉等得太久,于是只能借此机会,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口。

陌生人骂千万句,也不如父母一句叹息

我一直觉得,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。毫无疑问,我们的父母经历了最糟糕的时代,吃了太多的苦。

很多时候,他们口口声声说著不想我们将来吃苦,甚至明明心里很爱我们,但最终做出的选择,却往往是以否定、打压、讽刺、批评、控制等残暴的方式来予以伤害……

“你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?真是没用!”

“别以为考这么点分数就了不起,你看看人家?”

“我是你老子,你就要听我的!”

……

 

于是,在一次次的打击中,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自信,不知道自己什么表现会遭到批评,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是好。但父母却只会觉得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,如果你去跟解释,他们甚至反而会说:“这孩子怎么这么脆弱?连一句玩笑话都说不起。”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是啊,孩子就是这么脆弱。就像心理学家苏珊‧福沃德博士在《中毒的父母》中说的: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,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所有有关自己的话,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。”

再退一步讲,就算孩子的内心再强大,那也不该任由别人拿鞭子打。更何况,下手之人还是自己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。

要知道,在每个孩子的心中,陌生人骂我千万句,也比不上父母的一句叹息。

孩子的心是敞开,他能够接收到父母所有的爱,但同时也会接收到所有的否定和伤害。

父母满口是爱,孩子满身伤害

心理学上认为:孩子的自信,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,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。

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,或者发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。自己必须听话,必须懂事,必须做得足够好,才能得到父母的爱。那么,哪怕他之后取得再大的成就,她的内心也始终是匮乏的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认识一位女人,出生在一个条件非常优渥的知识分子家庭,爷爷是大学教授,父亲是高级工程师,母亲是个作家。而她本人也十分优秀,从小就是成绩名列前茅,大学没毕业就出了书,之后还自己开了公司,事业做得风生水起。

 

但即便是这样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女人,私底下也会吐露自己的创伤。

她说,她这一生都在跟自己较劲,总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够好。她逼着自己把一切都做到最好,就是因为始终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。

因为打从她记事开始,他的父母就对她非常严格。哪怕只是做错了一件小事,也会狠狠地教训一顿。在她的意识里,自己好像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父母满意。因此,她心中始终有一种愧疚感和自卑感。

以至于后来,她花了三十五年的时间,才终于让自己知道:“哦,其实我做的已经足够好了。原来我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糟糕。”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我们该不该无条件原谅父母?

有的人说,父母再怎么对你,他们也还是你的父母。孩子怎么能怨恨父母呢?

说这种话的人,十之八九是因为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头上。

我从来不认为,身为孩子,就必须无条件地原谅父母。只是很多时候,或许我们也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出发,或许一切并没有那么严重,或许其实你也没有那么恨他们。

认识另一位女人,是家中长女。父母极度重男轻女,一连生了三个女孩才有儿子,宝贝得不得了。从小到大,家里所有好东西都是弟弟的,弟弟做错什么都可以,而她做错什么都不可以。

甚至在高中时,因为家里穷,她差点被迫辍学,供弟弟读书。还是学校老师再三上门劝说,又帮她申请了助学金,才让她顺利读完高中。

因为对父母的怨恨,她最终去了远离家乡的大学,一路勤工俭学,之后结婚生子,始终没有再回过家。

直到后来她母亲病重,在丈夫的劝说下返回老家,母亲却已经闭上了眼。妹妹告诉她,母亲临终前一直念叨着她的名字,说这几个孩子里,自己最对不住她。

那一天,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,哭得撕心裂肺,像是要把这些年所有积压在心中的委屈都发泄出来。

有多少恨,就有多少爱

其实有时候我也会想,我们对父母的怨恨真的有那么严重吗?会不会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怨,而不是恨呢?会不会这种恨,根本就不足以称之为恨呢?

就像那位独自痛哭的女人,她恨母亲吗?当然恨。可是在这份恨的背后,又藏着什么呢?是爱。

因为她恨的,从来不是父母,而是父母重男轻女,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爱。而她这么多年的所求,也不过就是父母的一句道歉。

所以,在听到母亲临终前的那句道歉的时候,恨就已经没有了。因为那句道歉的背后,是她渴望已久的看见,是她一直没有得到满足的爱。

我们这一辈人,确实在原生家庭里遭受了很多伤害。但是我始终相信,所有的伤痛最终都会消散,不是得到谅解,就是得到接纳。

 

就像我之前说的,孩子不是必须无条件地原谅父母。不原谅其实也是可以的,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自己那道一直在流血的伤疤缝合好,能不能让伤害就此终止,不再延续。

毕竟,终有一天,我们也会成为父母。

就像三毛曾经说过的:“父母的年纪比较大了,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观念总是困难的。在许多地方,便必须请青少年包涵父母,谅解父母。更重要的是,将来一旦完成学业,成家、之后,也有子女时,再不犯同样的错误,做一个开明而得子女信赖的人。”

往者不可谏,来者尤可追。

这些好文也值得一看!!